{{times[0]}} {{times[1]}}
香港金龍王宮祥云图
香港金龍王宮祥云图

正一祖天師 張道陵

三天扶教大法師 正一祖天師
正一祖天師 張道陵

神明簡介

張道陵(34—156),一名張陵。東漢沛國豐(今江蘇豐縣)人,本太學生,博通五經。曾任江州令。順帝時入鵠鳴山(一作鶴鳴山,在今四川大邑境內)修道。著道書二十四篇,自稱“太清玄元”,謂逢“天人”,授以正一明威之道,創立道派。受道者出五斗米,故稱“五斗米道”。自號“天師”(一説系道徒對他的尊稱),亦稱“天師道”。以符水咒法為人治病,教人思過,從者户至數萬。建二十四治,立祭酒分領其户。“陵死,子衡行其道;衡死,魯復行之”。後裔繼承道法,世居龍虎山,稱“張天師”。

張道陵,沛同豐(今江蘇豐縣)人,傳為張良後裔。因是東漢道教——“五斗米道”(即“正一盟威道”,簡稱“正一道”)創始人,所以他被道教徒尊奉為“張天師”。年輕時喜愛閲讀河圖、洛書、讖緯、天文、地理一類圖書。他曾經入太學學習,通達《五經》,義好“黃老之學”。永元十年(98),乘舟遊江西鄱陽湖,然後登上雲錦山。相傳黃帝在雲錦山上授予他“九鼎丹法”。從此,他開始修煉外丹黃白朮,三年之後煉成了“龍虎大丹”,雲錦山也因此顯現出龍虎之形,依此改名為龍虎山。

漢明帝時,張道陵曾經擔任巴郡江州(今四川重慶)令,後來隱居北邙山(今河南洛陽北)修煉長生之道。東漢順帝時,修道於鵠鳴山(今四川大邑縣境內),撰寫《道書》21篇,創立了五斗米道,以《老子五千言》《太平洞極經》為經典,奉老子為教祖並尊稱太上老君,還以鶴鳴山為中心設立了二十四治,各治內部設立有名為“祭酒”的道官用來統治道教信徒。後來為了與二十八宿相配,便增加為二十八治,漸漸形成了正一道的基層組織結構。在道教治理方面,高舉“廉恥”大旗,依此教導信徒。

南朝的道士都尊稱他為“正一真人三天法師”。他曾經被唐玄宗加封為“太師”,唐中和四年( 8811)僖宗加封為“三天扶教大法師”,宋熙寧年間(1068-1077)神宗加封為“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”,宋徽宗大觀二年(1108)加封為“真君”,宋理宗嘉熙三年(1239)加封為“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等應顯佑真君”,元成宗元貞元年(1295)加封為“正一衝元神化靜應顯佑真君”。

祖天師寶誥:

本來南上,上溯蜀都,

先獲黃帝九鼎之丹書,後侍老君兩度於玉局,

千軸得修真之要,一時成吐納之功。

法籙全成,受盟威品而結璘訣。

正邪兩辨,奪福庭治而化咸泉。

德就大丹,道齊七政。大悲大願。大聖大慈。

三天扶教,輔玄體道。大法天師,雷霆都省。

泰玄上相,都天大法主。正一衝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。

六合無窮高明大帝,降魔護道天尊。